商戰十三把金鑰

古人有這麼兩句話:“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子。”意思是,孫子以前的兵書,《孫子兵法》全都包含了;孫子以後的兵書,仍都在《孫子兵法》的範圍以內。這兩句話,足以表明《孫子兵法》的特殊地位,可以說,它是中國所有兵法的權威。《孫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題思想,但前後又構建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商戰十三把金鑰2-C-01.jpg

商戰十三把金鑰2-B-01.jpg

古人有這麼兩句話:“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

子。”意思是,孫子以前的兵書,《孫子兵法》全都包含了;孫

子以後的兵書,仍都在《孫子兵法》的範圍以內。這兩句話,足

以表明《孫子兵法》的特殊地位,可以說,它是中國所有兵法的

權威。

《孫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題思想,但前後又構建成

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始計》篇討論的是戰爭與否的問題。孫子認為,戰爭是關係到

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而“道”、“天”、“地”、“將”和

“法”是決定戰爭勝負的5項最基本要素。從這5個要素出發,根

據國君是否賢明,將帥有無才能,外部條件是否具備,法令能否

貫徹實行,兵力強弱對比,以及軍隊是否訓練有素,可以預知戰

爭的勝負,並依此制定對策和採取相應的行動。

《作戰》篇主要闡述的是如何進行戰爭。孫子認為,戰爭的消耗

是十分龐大的,戰爭曠日持久勢必危及國家的存亡。所以,他主

張速勝。此外,為彌補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敵國,他又提出了“因

糧於敵”、“勝敵而益強”的策略。


《謀攻》篇主要論述了如何進攻的問題。孫子主張以盡可能小的

代價,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戰而勝。為實現這一目標,

他特別強調要以謀略取勝,並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謀

略取勝,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取勝,再次是以武力取勝。而要做到

這一點,就不僅需要知己,還要做到知彼。

《軍形》篇主要講如何利用物質之“形”(物產、軍資、士卒的

多寡、將帥能力的強弱,以及軍事實力的對比)來保全自己,取

得完全的勝利。孫子認為,只有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等

待和尋求戰機,才能奪得最後的勝利。當取勝條件不足時,應採

取守勢;當取勝條件具備時,則應採取攻勢。

《兵勢》篇主要闡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態勢來壓倒對方。孫子認

為,只要選擇有才能的將領,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以自己的軍

事實力為基礎,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有力態勢,士卒就會勇猛無

比地戰勝敵人。而要造成有利的態勢,就必須正確組織和部署兵

力,善於指揮調動軍隊,擅長出奇制勝。

《虛實》篇主要論述指揮作戰如何爭取主動權,主動靈活地打擊

敵人。孫子認為,要取得主動,就要善於誘敵以利;要調動敵軍

而不被敵軍所調動,就要善於瞭解敵情和隱瞞我軍的意圖、行動

和用兵規律。

《軍爭》篇論述的是如何掌握主動,先于敵人造成有利態勢。孫

子認為,兩軍相爭時,最困難的莫過於變不利為有利,比敵人先

一步取得主動權。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避免輕率冒進,要把握

各國的動向,瞭解道路、地形,重視嚮導,善於欺騙敵人,根據

情況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長指揮軍隊,並根據軍隊的士氣、

軍心和軍力因敵而變。

《九變》篇主要論述如何發揮指揮上的靈活性。孫子認為,靈活

性的基礎在於對利弊進行全面的衡量。即在有利的情況下看到不

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況下看到有利的因素。

《行軍》篇主要講述了如何配置、組織軍隊,觀察判斷敵情和團

結將士。

《地形》篇主要論述在不同的地形條件下如何指揮軍隊。孫子認

為,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將帥應重視地形,善於利用有利地

形,避免不利地形。

《九地》篇論述了在九種不同的作戰地區指揮作戰的原則。孫子

認為,在不同的作戰地區,將帥應根據地形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

行動。用兵的原則在於善於發現敵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備,迅

速行動,集中兵力,搶先攻佔其戰略要地,以壓倒敵軍的抵抗。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標、種類,發火的物質和氣象條

件,以及實施方法。孫子認為,火攻只是輔助軍事進攻的一種手

段。所以,火攻者應利用縱火所引起的騷亂,適時發起攻擊,發

展並擴大戰果。

《用間》篇主要論述使用間諜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孫子認為,敵

情對戰爭的勝負具有重要的影響。要想先知敵情,必須廣布耳

目,施行間諜戰。

從以上13篇內容的精髓可以看出,《孫子兵法》既是一部經典的

軍事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專著。孫子在書中揭示了一系列

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軍事理論體系。這

一理論不僅深受戰國以來歷代軍事家的重視和推崇,對他們的軍

事思想和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內也

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學

價值。

當然,《孫子兵法》中的許多作戰原則與思想,在現代“商戰”

和經營管理中同樣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只不過,把中國古老的

《孫子兵法》與現代的經商之道結合起來,是近些年來在西方挺

時髦的研究做派。美作家潘威廉在其著書《企業兵法教程——戰

略分析、設計與實施》開頭寫下:“從西點軍校的教官、美國工

業界巨頭、日本商業界的戰略家們到全美最出色的籃球教練都有

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他們都看《孫子兵法》。”因為,凡事

要獲得成功,不論是商業、體育或者是戰爭,戰略仍是關鍵之所

在。

那麼,《孫子兵法》到底揭示了怎樣的經營戰略呢?

1.“厚愛其民”的思想

孫子把戰爭看作關係到國家存亡的大事,應以愛護黎民和國家的

態度,細心研究、慎重對待。其在《吳問篇》中說:“王者之

道,宜以厚愛其民者也。”又在《始計篇》中說:“兵者,國之

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現代“商戰”和

企業經營中,這個

“民”和“大事”就是廣大消費者及其合法權益,企業的一切活

動都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如果背離了消費者,企業必定失

敗,所以“消費者第一”應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根本宗旨和行動

指南。

2. 五事中“道”為首的思想

孫子在《始計篇》中提出道、天、地、將、法五大因素,其中

“道”為第一。孫子曰:“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企業的

“道”就是一個企業的經營理念,一個企業的精神文化,一個企

業的戰略目標,只有同心協力,才能共創輝煌。


3.“夫將者,國之輔也”的思想

孫子曰:“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

弱”(《謀攻篇》)。對企業來說,有出色的管理者支撐是致勝的重

要條件,反之是失敗的必然原因。孫子在《始計篇》中說:“將

者,智、信、仁、勇、嚴也。”企業的“良將”也必須具備這五

種“德才”,才能保證企業取得成功。這五種德才在經營管理

中的具體內容是:智,有長遠眼光和經營謀略;信,講求信用,

辦事公道;仁,堅持“義利”原則,服務顧客,關懷下屬;勇,

在冷靜與思考中爆發雄心,勇於探索和創新;嚴,對職員、對商

品、對服務、對環境等各項工作質量均有嚴格的要求。


4.“廟算”不可少的思想

孫子在《始計篇》中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

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

乎?”“商戰”與戰爭一樣,“廟算”很重要,如果事先不調研、

不規劃,盲目行動,勢必失敗。只有周到細緻全面的“廟算”,

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而“廟算”的關鍵在於洞察市場形

勢變化、選準時機,組織力量(人、財、物等資源)奪取勝利。


5.“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

孫子在《謀攻篇》中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又在《地形

篇》中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認為只要瞭解敵我雙方情況和天時地利,取勝是可以預見的,否

則是不可能的,並列舉了以下5種情況可以預見勝利。凡是能看清

情況,知道可以打和不可以打的,可以勝利;懂得大部隊和小部

隊如何指揮的,可以勝利;上下同心協力的,可以勝利;準備周

到而能利用敵人的疏忽懈怠,可以勝利;將帥有才能而國君不加

干涉的,可以勝利。現代市場瞬息萬變,狀況與戰場一樣,也沒

有固定模式可循,而且競爭十分激烈複雜,若稍有不慎即可能滿

盤皆輸。因此,企業只有既能掌握自己的綜合實力、優勢特點,

又能瞭解眾商家的情況與市場發展變化,才能運籌帷幄,取得勝利。


6.“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思想

孫子在《虛實篇》中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

取勝者,謂之神。”市場變化也和水的特性一樣,並無常態。因

此,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同樣需要“用兵如神”,其關鍵

在於緊盯市場,深入調研,“知己知彼”,出其不意,開拓創新。


7.“治氣、治心、治力、治變”的思想

孫子在《軍爭篇》中說:“敵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

快待勞,以飽待饑,以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商

戰陣,此治變者也”。這“四治”的意思是說:正確掌握士氣、軍

心、戰鬥力和靈活多變的戰術,從而取得勝利。這“四治”的理

論與原則,完全適用於企業的經營管理。任何一個經營管理者只

要“以店為家”,就需要這“四治”;而堅持“四治”就要從精

神層面和法規制度來保證企業的全面建設,所以孫子在《謀攻

篇》中論述“良將”德才的重要性。


8.“居安思危”的思想

孫子在《九變篇》中說:“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意思

是說不能抱有敵人不來進攻的僥倖心理,而要做到有備無患,並

且將帥必須懂得靈活多變的“九變”戰術和戒除“五危”的弱

點,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勝利。一個企業要生存和發展,誠非易

事,必須隨時敬謹經營,“居安思危”,以“備戰”之心迎接挑

戰,才能保持勝利果實,跑于同行前列。


9.“為將者負最大責任”的思想

孫子在《九地篇》中指出:“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

之事也。”又在《地形篇》中說:“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0 0
付費內容
該文章包含付費下載內容,需要支付 50 B 幣